在建兴十二年,也就是公元234年,蜀汉丞相诸葛亮正经历着他人生中最为沉重的时刻。八月清秋,肃杀的风卷走了主帐内的火光,模糊了诸葛亮眼中的岁月。此刻,他身患重病,身体羸弱,蜀汉的未来似乎也随着他的病重而黯淡无光。此时,守着蜀营的人们对于即将开启的战争充满了焦虑和忧虑,曹魏的大都督司马懿正向蜀汉逼近。
就在这样危险的局势中,尚书仆射李福带着儿子李牧急匆匆地赶到蜀营,携带着天子为丞相送来的诏书。李福目光中充满了期望,他希望借此机会能够为儿子李牧铺路,让这个聪明的少年在朝堂上早早崭露头角。然而,李末性格中反骨的特质令李福倍感担忧,他多次警告李牧要言辞谨慎,毕竟在这个生死关头,任何言辞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错误。
当父子俩见到已经病重的诸葛亮时,李牧骤然感受到一股巨大的震撼。在他眼前,正是那位曾经一手操控蜀汉政权、如今却形如枯槁的传奇人物。面对诸葛亮的亲切问候,李牧却突如其来的表现令在场众人震惊。他毫无顾忌地声称诸葛亮是“千古罪人”,让李福面色苍白,愤怒无比,而周围的众人更是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诸葛亮意外地显得冷静,他似乎对李牧的直言不讳产生了兴趣,并反而想要知道这个少年的真实想法。李牧虽然年少,但他的话语并不含糊,逐字逐句道出了蜀汉的不幸与责任。他分析了北伐的过失以及给国家带来的巨大负担,坦然直言,诸葛亮作为丞相,应该肩负起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,却因为自己一意孤行,导致了蜀汉在长达十年的北伐后,几近疲敝。
此番论述令在场的人无不怦然心动,李福心如刀绞,却无力反驳,而诸葛亮则在一片质疑声中,心中暗自受震。他反思着自己十年来的军事生涯,将战功视为一切,但未曾料及,后方的民生才是真正的王道。此时,李牧更是以独有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历史烙印,似乎一场历史的轮回就在他面前展开。
而李牧在与诸葛亮的对话中,逐渐掀起蜀汉困境的真相,令这场对于命运的审判愈演愈烈。诸葛亮被这位少年口中的道理震慑到了,甚至开始自我怀疑。李牧以一种超越年龄的见解,直面蜀汉士人的自以为是,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。
然而,这场对话并未结束,诸葛亮会如何反应于李牧的直言?蜀汉的未来是否依然能够在这个少年的反叛之声中找到新生的希望?诸葛亮会采取怎样的姿态,面对他这一生的选择与后果?追寻着这场充满悬念的历史辩论,让我们随着李牧与诸葛亮,继续深入这段传奇的历史旅程。